24H服务热线:15609582120

“互助家政”真把式赢得了好口碑

浏览: 作者: 邵秀芳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1-11-11 分类:保洁新闻
为进一步提升家政经理人综合素质,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7月11日,由海东市就业服务局互助县就业服务局主办,大企生活北京凤凰基地承办,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协办的互助家政经理人培训班在北京科技**技术学校开班

近两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倾力打造“互助家政”劳务品牌,“互助家政”不但成为了该县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且阔步向产业化挺进,为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在广阔市场赢得了好口碑。这一切源于“互助家政”大军奉行练就硬本领,争做真把式……

诚信铸就金招牌

今年44岁的李吉花从来没想过,她的人生会因为做保洁产生如此大的改变。

10年前,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她跟随同村外出务工的人到西宁大街小巷揽活做起了保洁员。如今,她经过专业培训成立了互助县新东山家洁家政服务部,由最初的三四个人发展到了如今30人的家政服务团队。

“这段时间是家政服务的黄金期,‘互助家政’供不应求,要人的电话接不断,每天的保洁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李吉花说。

同样,13年来,凭借着勤劳的双手、真诚的服务、专业的技能,今年54岁的马新德成为青海各大医院的“护理明星”,成为互助家政行业的佼佼者。

“我在康复医院做男护工整整10年了,从最初每天25元到现在每天400元,我就靠做护工翻身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马新德也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你看,我们夫妻二人共同在一家医院做护理工作,一个月收入少说也有2万元,虽然熬夜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在西宁买了房买了车,子女们也出息了。”

马新德是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家村人。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互助人早出晚归“站大脚”,在省城多从事保洁类的工作。出门务工难过自身观念关、村干部思想关、村民舆论关,更何况是男护工。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出家乡在省医院找了一份护理工作,回到家乡乡亲们问起来自己都不敢说是做护理工作,谎说在西宁城里当保安。“而现在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凭力气和能力吃饭,不比别人差。”

现在,在马新德的带领下,村里1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共同走出去发家致富。

记者走访发现,规范的培训,是李吉花、马新德等家政人在行业脱颖而出必不可少的一环。

今年37岁的石晓旭和妻子孙永娟一起干护工多年,2020年,他瞄准家政市场“一老一小一病患”需求大的机遇,及时成立青海嘉荣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家政服务。目前公司已有管理人员6人,互助籍员工300多人。

石晓旭认为,“干家政门槛不高,看起来谁都能干,但想在这一行实现高收入,光靠辛苦不行,一定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有良心。”

为此,他联合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开展母婴、养老、居家、医护等家政服务技能培训项目,源源不断为省城客户提供优质家政服务,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

林川乡窑庄村的王洪梅今年28岁,经过嘉荣公司培训,成了一名出色的年轻育婴师,目前在西宁市城东区紫薇盛世年华小区照顾一名婴儿。她说:“比起外地保姆,我们至少有两方面优势,一是政府提供了信誉担保,而且还有良好的专业培训,二是烧的菜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沟通上也非常顺畅。”

王洪梅的观点得到了雇主任先生的认同,他们夫妻二人经营夜间生意。“以前我们通过朋友找过一个阿姨,家里装着监控,小王来到我家后,不但孩子照顾得好,家里也收拾得井井有条,现在监控也拆了,我们就是一家人。”

王洪梅的工作赢得任先生一家的尊重,除每月固定的4600元工资外,过年过节任先生还会给她发“红包”

岗前练就硬本领

互助人外出务工最早靠保洁起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西宁街头随处可见的“站大脚”,靠着进城当保姆、做保洁一天天辛勤劳动表现出来的朴实和诚信,日积月累形成了如今“互助家政”良好的口碑。但“互助家政”真正成为品牌还是近两年的事情。

2020年12月3日,为推动“互助家政”劳务品牌工作创新发展,海东市互助县扶持打造互助家政劳务品牌项目总结暨授牌大会召开。来自县就业局、财政局、扶贫局、妇联和各乡镇分管就业扶贫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家政服务公司、就业创业培训学校的相关人员近300人参加。互助县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100万元,筛选出25家企业规模大、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家政企业进行了资金奖励扶持。

2021年5月18日,由互助县就业服务局主办、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承办、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协办的互助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项目分月嫂、保姆、保洁三个特色工种,培训人数100人,培训期为30天。

为进一步提升家政经理人综合素质,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7月11日,由海东市就业服务局、互助县就业服务局主办,大企生活(北京)凤凰基地承办,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协办的互助家政经理人培训班在北京科技高级技术学校开班。培训互助家政经理人78人,培训期为8天。

为解开大家思想上的疙瘩,互助县就业服务局副局长曹有德等人和互助家政协会负责人一起,钻山沟、入农户,坐在炕头上不厌其烦地给贫困群众算增收账。

林川乡窑庄村农民雷启,一直在家务农,十来亩地、一头猪、几十只鸡,维持着一家3口俭朴的生活。2020年,经过就业局领导上门引导,他参加了互助家政服务培训班,坚定了他到西宁务工的决心。“现在,我在医院当护工,每月收入7000多元,医院还提供住的地方,收入好,心情更好。”

为了鼓励更多互助人走出去,互助县还组织基层妇联工作人员入户宣传,请务工人员现身说法,讲述输出一人、全家脱贫的事实,调动更多人放下锄头走出家门。

观念的壁垒一旦打破,涌动出的是滚滚的务工热潮。经过努力,一支“互助家政”大军已经形成。截至目前,互助县共有大小规模家政服务企业84家,每年直接从事家政服务人员大约有1万余人,占全省家政从业人员人数的70%以上,年实现劳务收入约3.5亿元。

从业有了“娘家人”

为整合资源,规范家政行业市场,确保家政服务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021年3月30日,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正式成立,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和员工有了自己的“娘家人”。

疫情背景下,如何促进互助家政业健康发展,助力家政人员复工?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给出了答案。

“针对疫情期间部分雇主存在的顾虑心理,协会积极宣传引导,同时增强对家政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让雇主放心。” 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第一届会长、西宁为民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成明说。

为切实维护互助家政人合法权益,消除他们和家庭的后顾之忧,互助县政府为外出务工人员撑腰壮胆,提供“动员、培训、输送、签约、服务、回访”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了全面宣传当好介绍人、就业服务当好保证人、亲自输送当好保护人、跟踪服务当好娘家人。

来自互助县南门峡镇的金泽梅经过协会培训成为了一名年轻月嫂,已经服务过3位宝妈(新生儿),是互助家政协会的个人会员。“加入协会后,我学到了很多家政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和同行沟通,收到的订单更多了。”金泽梅说。

记者走访发现,以往家政行业门槛较低,往往只需提供身份及健康证明,稍加培训即可上岗。协会成立后,在互助家政数字化信息平台上,市民“扫一扫”即可全面了解家政人员的服务记录、技能评价、信用评价等信息。

“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是决定行业发展规范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层次的最关键变量。”任成明表示,接下来,协会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的建设,同时继续做好家政人员培训,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学历、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加入家政行业,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目前,经过协会严格培训,已经有25名互助家政人走出大山,走向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务工。

任成明说:“互助家政从‘有活没人,有人没活’的困境中,一步步发展成为青海家政服务业的领跑者,和近两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分不开,和协会牵线搭桥分不开,相信‘互助家政’会越来越好。”

家政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互助县倾力打造“互助家政”,内抓培训,外树品牌,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十四五”期间,互助县将进一步提升互助家政市场信誉度,积极整合资源,走品牌化、标准化道路,让互助家政成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张金名片。

【记者手记】

“互助家政”大有作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行里做到专业、追求极致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眼下的劳务市场越来越讲品牌。在青海,寻找家政服务,“互助家政”肯定是首选;需要酸辣里脊厨师,一说湟源的便让人放心;谈到拉面,化隆的师傅肯定没错;说到建筑防水工,乐都蒲台的应当靠谱……

这一个个被叫得响亮的劳务品牌,在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用工单位乐意伸出“橄榄枝”。因为品牌背后的劳动者往往经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有一定的特长和技术,有就业优势,更有品牌的服务承诺和安全保障。成熟的劳务品牌还能产生巨大磁力效应,带动开发更多劳动力资源,成为许多山村乡亲致富的“金招牌”。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稳就业”“保就业”,劳务品牌背后完善的培训体系、畅通的供需对接,都是劳动者就业的强大助推器。从这个角度来讲,劳务品牌有没有、硬不硬,也考验着地方政府提供精准就业服务的能力。从“青绣”到“化隆拉面”到“互助家政”品牌都得益于当地政府、就业者多年积蓄形成的合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也是商务部等14部门制定《家政兴农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战略发展时期。希望未来市场上,海东越来越多劳务品牌能绚丽登场、持续响亮,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也为需求者提供更可靠的服务,在就业和需求市场上架起一道道“彩虹桥”。愿每一位互助家政人都出彩,“互助家政”未来可期,大有作为!

本报记者 邵秀芳 摄影报道